作为小宗作物之一的火龙果,其登记用药少、缺乏用药标准一直是困扰火龙果种植户的一大难题。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火龙果农药登记数据可以发现,当前登记在火龙果上的农药有效成分仅有噻嗪酮、噻虫嗪及吡唑醚菌酯三种,防治对象主要为介壳虫(温室)及火龙果溃疡病。随着火龙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已登记用药远不能满足果农的日常用药需求。
5月27日,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发文称,根据《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和《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年)》有关规定,为了规范特色小宗作物的临时用药措施、促进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确保膳食风险可控,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在组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残留验证试验并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以下简称《技术指标》)。
记者梳理发现,该《技术指标》共有条,其中涉及火龙果的有8条,分别涉及为阿维菌素、苯醚甲环唑、虫螨腈、代森锰锌、啶虫脒、螺螨酯、氯虫苯甲酰胺、四聚乙醛8种成分;剂型有乳油、水分散粒剂、悬浮剂、颗粒剂4种。
△《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中涉及火龙果部分与4月9日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编制的《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相比,《技术指标》减少了吡唑醚菌酯,并将氯虫苯甲酰胺的每次最高用药量或药液浓度(按有效成分计)从41.26克/公顷调整为68.75毫克/千克。
△4月9日发文的《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涉及火龙果部分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