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9/8 10:40:00
10月23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专题报告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第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邓秀新应邀作了题为“贵州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专题报告。
报告内容丰富、系统透彻、见解深刻,对贵州水果产业把脉开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呈现,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方便读者领会思考。邓秀新院士做报告。“我们今天的水果生产来都是要卖出去的……所以要先知道在全国的坐标系。”
报告中,邓院士详细分析讲解了40年来我国水果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带来的经验、体会和教训。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入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贵州水果产业在全国来说的发展非常快,让人刮目相看。邓院士认为,虽然这几年他每年都会来贵州一次,对贵州水果产业发展在面上有大致了解,但具体层面并不十分透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的树种沉浸式的调查研究不够,因此宏观上的对策和建议对贵州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第二,我们今天的水果生产都是要卖出去的。贵州的樱桃卖到了广州,浙江的柑橘也会卖到贵州,贵州的水果生产会影响其他区域的水果销售,整个南方的水果市场也会影响贵州的水果生产,所以贵州的水果产业发展要先知道在全国的坐标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同时,邓院士也希望通过回顾中国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水果产业的发展,帮助贵州找到可以借鉴或参考的好的模式,又有哪些教训是下一步发展中不能再犯的错误。邓秀新院士报告会现场。“供大于求中的‘求’,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结构性的不均衡的总量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树产业供需矛盾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年以前的供不应求,年是中国农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我国的农产品出现了全线过剩,水果第一次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二是年至年的供需基本平衡,这一阶段发展水果产业的区域基本上都是能卖出去的。三是年以后到现在的供大于求,这里的“求”,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结构性的不均衡的总量过剩,例如在同一季节集中大上市造成过剩,或者品种不够丰富造成过剩。
从生产规模来说,40年来水果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我国的脱贫攻坚进程中,以水果、茶叶、蔬菜等园艺作物为主的种植业,成为中西部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因为中西部地区脱贫任务重又多是山区,不太可能依靠传统的粮食作物实现脱贫。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园艺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但产值为种植业的一半,40年增长约8倍多。其中,水果(含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亿多亩,增长了10倍。
从国际生产来看,中国的水果生产排在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水果产业,按生产总量计算是印度的2.5倍、美国的10倍,按生产总量除以总人口可以说,中国的水果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今天的中国水果产业,几个大宗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例如世界上四分之三的梨、三分之一的柑橘、百分之六十的苹果是中国生产的。
在这些背景下,贵州发展水果产业,也就是在全国水果供需基本平衡只是结构性过剩的条件下发展水果。为此,贵州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坐标,找到理想的窗口期即合适的品种和上市时间。品种和上市时间不合适,生产出来的水果卖不出去就不一定是质量问题,也不一定是价格没有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多余了,生产的水果成为了过剩的那一部分。邓秀新院士考察贵州水果产业。“我国水果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正在逐渐淡出。”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产品进口总额不断加快,1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水果果品目前仍然保持了国际贸易顺差,原因是果汁饮料和罐头等加工品的出口平衡了,但是水果鲜果从年开始一直是贸易逆差,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
这是因为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的人工成本快速增长,水果生产的价格优势正在淡出。以桃为例,我国桃子的果园价格是日本的四分之一,意大利的二分之一,和美国差不多。我们今天的水果生产从成本上来说,与美国相比已经不具优势甚至还略高,与巴西等南半球国家相比几乎没有优势,所以今天南美的车厘子、澳大利亚的澳柑进入中国。而东南亚国家的生产成本则更低,香蕉、火龙果、龙眼等水果大量进口。
人多,本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生产的水果出国门的价格优势在逐渐淡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甚至可以说除了少数几个果品外,中国水果基本不具备竞争优势,这是就是我们水果生产目前面临的现实。威宁自治县糖心苹果。祖文韬摄“工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也改变了水果生产的时空格局。”
40年来,我国水果产业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
首先,是多措并举实现了鲜果的周年供应。通过早中晚熟品种的选育与搭配种植,柑橘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有些地方通过小气候的利用,可以实现水果的提早上市,如云南栽培的柑橘和葡萄。有些地方采取柑橘留树保鲜等栽培措施,可以挂果到翌年4月。苹果、梨等大宗水果通过气调库等采后贮藏技术,保鲜时间可达到1年以上。此外,设施栽培也使得桃、葡萄、樱桃、柑橘等水果实现了周年供应。
其次,我国的水果生产技术逐步迈向现代化。水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实施10余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引导产业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生产,肥水一体化、果园机械化成为一种趋势,省力化栽培也得到重视。
第三,工业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水果生产的时空格局。过去,水果生产受季节和地域影响很大,想要在夏季吃到秋冬才上市的柑橘是很难的,想要在北方吃到南方才能种的樱桃也不容易。但现在设施栽培等技术为解决季节和区域的均衡供给提供了支撑,北方可以种植葡萄、樱桃,中西部可以种植火龙果、芒果,热带水果可以在温带规模发展。水果的种植,受区域、地形等空间约束越来越小,生产的时期得以拉开,时空格局发生明显改变。
第四,选育了一大批水果新品种。40年来,我国培育了个接穗品种和43个砧木品种。选育的早红脐橙比现有早熟脐橙品种提早20天成熟,选育的晚熟品种宗橙在3至4月成熟。消费者现在到超市去,不会存在买不到哪种水果的问题,只是会在某个季节价格略高或略低。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采摘百香果。梁文摄“果园不一定大才挣钱,小也能挣钱。”
中国水果产业40年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邓院士将其划分为6种发展模式。
一是一张蓝图奋斗到底的发展模式。水果是多年生的植物,一个地方要打造一个果树品牌和水果品牌,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很难的。以赣南脐橙为例,其品牌价值在水果当中是排第一的,那是因为赣南脐橙从80年代到现在,发展了整整40年,才形成了如今从品种到技术到标准的完整体系,从种苗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一县一品的发展模式。例如福建平和蜜柚,整个县只有这一个果树类型,年产量达到万吨,1个县产量相当于2个澳大利亚的产量。这是适地适树集中发展形成的规模优势。但我们今天并不主张新的果园采取这样的模式发展,因为单一树种带来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不好控制。
三是利用特殊气候加特殊品种进行发展。例如秭归晚熟脐橙,在三峡库区蓄水后,在强大库区水体的作用下,气温将提高1℃左右,没有冻害。就像天然冰箱一样,既不冷也不热,既能保证生长又不会流失糖分。这样的特殊气候是全世界唯一的,也造就了果品的独一无二。对贵州来说,威宁县低纬度、高海拔、光照时数长以及昼夜温差大的特殊条件,也是发展苹果独一无二的优势。
四是文化加品牌发展模式。例如云南褚橙,将水果和企业家的故事及奋斗精神结合起来打造品牌。贵州的生态优势、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是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水果品牌发展中的。
五是浙江的家庭农场式果园发展模式。这是贵州的许多果园可以参考借鉴的。在浙江象山,果园的面积都不大,平均20亩地最小的果园只有5亩,但是每亩果园的产值可以达到1万美元。在那里经营果园的不再是留守的老人,全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靠技术吃饭,善于学习和研究新的生产技术,在管理投入上,一亩地的有机肥投入可以达到2万元,梳果也更加舍得,留下来的果子都是精品,价格高。技术和理念提升果园的效益,效益高能留住更多人才发展果园,小而精,形成良性发展。浙江的家庭农场式果园充分印证了,果园不一定大才挣钱,小也能挣钱。
六是新品种新窗口的发展模式。例如广西的沃柑,这个品种是以色列培育的,在全世界表现都不怎么样,但在广西表现就特别好。水城县米箩镇润永恒猕猴桃基地猕猴桃丰收挂果。刘定珲摄总体来说,40年来,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果产业发展实现了生产布局更加优化和规模化、生产过程逐步标准化、产品类型多样化等,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百姓的膳食结构,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但中国水果产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例如供需基本平衡略有过剩,国际竞争优势淡出,果品品质总体下降,老百姓普遍反映的果味变淡品质不如以前、桃没有桃味、苹果都是一个味、水果好看不好吃艳而不香的问题。
40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水果产业发展,涌现了许多好的发展模式,但也有失败的案例和普遍面临的问题。对贵州而言,准确把握这些发展背景和趋势,找准自己在全国的坐标系,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持续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金忠秀编辑唐怒娇王维维编审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