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被劝退出院
生命最后为何难留尊严(图)摘
要:中国很多治愈无望病人被劝退出院在痛苦中死亡随着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进行的积极又全面的医学人文照顾,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和精神问题,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也是社会成熟与文明的标志。
随着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进行的积极又全面的医学人文照顾,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和精神问题,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也是社会成熟与文明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由志愿者、全科医生、宗教人士等构成的临终关怀体系非常成熟。而在我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当下,社会化的临终关怀建设亟待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半月谈部在慎终追远的清明时节来临之际,特组织临终关怀现状调研小分队分赴京、吉、鲁、浙、川、宁等六省区市,扫描基层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探究国人的临终需求和生死观。
面对癌症病痛折磨中的老人,一位家属潸然泪下。(王凯/摄)
生命最后,为何难留尊严
很多时候,医学只能尽力而为
推开门,刺鼻的消*水味道混合药味扑面而来,62岁的李严(化名)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额上皱纹深深。旁边坐着照顾他的儿子,一双眼睛因长期熬夜通红,神色凄然。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堆满了各种止痛的药片、瓶罐,显得有些狭小局促。窗外阳光照射进来,似乎能闻到春天的味道,但对老李来说,生命依旧在痛彻骨髓的寒冷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大约一年前,李严被确诊为胰腺癌,一种被内行称为癌症之王的恶性肿瘤。如今,李严还能回忆起当时听到结果时的一些片段:女儿夺眶而出的泪水、儿子惊愕的表情、医生脸上的无可奈何,还有自己脑子里嗡嗡的响声。死亡来得这么快,你来不及做任何准备。李严对半月谈说。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李严做了手术,紧接着进行了放化疗。疲劳、呕吐、失眠、食欲不振,这些副作用都还可以勉强忍受,但病魔比想象的更加无情,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癌细胞持续扩散。这是一场饱受折磨却又注定失败的战争,于是,医生建议他回家疗养。
之后半年,李严就一直待在家里,慢慢失去行走能力,癌痛时常袭来,有时觉得呼吸都很吃力。儿女只能尽力照顾,晚上守夜到很晚,白天要上班就请了一个保姆,喂药、擦身、打针,保姆也忙不过来。好几次,因为没注意及时翻身,李严腿部出现了溃烂。而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因为前期癌症治疗也欠下了一大笔债。
很多时候,医学只能尽力而为。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秘书长王安荣告诉半月谈,80%的癌症患者被发现时已属中晚期。目前,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我国现有癌症病人700万,每年新发癌症病人350万,每天就有8000多人得癌症。
对大多数家属来说,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病痛中走向死亡也是一种煎熬。早就把眼泪哭干了。每天都在自责、愧疚、疲惫、烦躁和绝望中度日,感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里,非常沉重,有时候真喘不过气来。李严的儿子说。
像李严这样被劝退回家的晚期癌症患者很多。由于医疗资源紧缺等原因,目前许多大医院诊断为药石无灵、失去治疗价值和康复可能的病患会被劝退出院。四川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宁养中心护士长叶继玲告诉,由于基层缺乏临终关怀,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属不得不面对临终过程中的一系列痛苦:一是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止痛剂等用药不规范,不仅不能有效制止剧烈的癌痛,反而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二是由于家属缺乏经验和技能,护理不当加剧病人的痛楚;三是癌症病人护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很多人在前期放化疗中已经花费巨大,面临着因病
【更多热点请手机下载《爱济南》客户端
山东大小事尽在掌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原标题:晚期癌症患者被劝退出院
生命最后为何难留尊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