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摆脱贫困》专题纪录片今天推出第5集《看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数字上的清零,而是为了保障每一个群众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当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他的目光开始从碗筷上挪开,更多地看向窗外,就会发现村庄如此之美,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向上滑动阅览
看见
解说词(第五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不误农时、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用劳动的汗水哺育一代代中华儿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是孟子对“制民之产”的规划。从那个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产业就成为老百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依靠。
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是农业农村部一直抓在手上的一件大事!与千百年来一样,扎根于大地的各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的口袋鼓了起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在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一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如今,这个古老的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那坡县那乐村村支书黄关勇
养蚕收入非常快,19天,这个钱都可以放到我们口袋上去了,很快的。
鲜嫩多汁的桑叶,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每个蚕茧丝长能达到-米,收购价每斤最高能到20块。像这样的蚕蛹,农民每年能养12批以上,投入少,见效快,月月都能看见回头钱。对口帮扶的企业把厂房建在了县城边上,蚕丝还没吐完,就被悉数收购了。
种桑养蚕、种食用菌、养肉兔、养鸽子……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在全国各地快速落地,以“短平快”的优势,给沉寂的农村带来生机。
截至年底,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3个扶贫主导产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至年的元。
紫云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王启富
我们作为科研单位,我们的重点也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服务,让老百姓、让地方的农技人员学到我们的农技知识,这样对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是一个促进,(也是)对脱贫攻坚这一块我们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吧。
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开发,这是从权宜之计到长久之计的转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古人追求了上千年的“恒产”愿景,在脱贫攻坚事业的久久为攻下成为了现实。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贵州省贞丰县
八月的鲁容乡,山坡上绿树成荫,百香果、火龙果和芒果挂满枝头;河谷的北盘江流淌了千年,它还从未见过如此硕果累累的山腰。
“一江三果”的图景,不仅描绘了眼前的好日子,还勾勒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
百香果一年生、见效快;金芒果投资大、见效慢。贞丰改造两岸青山的过程,包含着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规划。眼前用百香果脱贫,未来用金芒果致富。
不少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投资果园的企业,自己到果园打工。一年下来,出租土地有租金、果园上班拿薪金,在财政项目资金折资入股园区后,还能分到股金。一个个贫困户通过产业纽带,与龙头企业、合作社连接起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模式已十分普遍。
青海省祁连县
产业还改变了百姓的生活。在牧区,以前牧民的生活像是一部无声的默片,种草、割草、喂牛、挤奶,空旷的草原万籁俱寂。现在,政府修了路,市场也嗅到了草原的商机。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在海拔-米的高寒稀氧地区生生不息。中国现有牦牛多万头,占全球总数的94%以上。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存栏近万头。
在祁连县阿柔乡,过去牧民杀一头牛得一家人齐上阵,忙活2天才能收拾完;而今天,在青海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现代版的“庖丁解牛”每天都在上演,牧民成了产业工人,车间全部采用现代化流水作业,从一头活牛到牛肉入库排酸,最多只需要25分钟。
千里之外的食客掏出手机,扫描一下包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