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网上有一张图很火,上面是袁隆平老爷子点着烟,配了一句话:还是吃的太饱了。这个表情包,主要是调侃那些做一些奇怪事情的人,觉得他们是吃饱了闲得无聊。
后来,袁老爷子看到这个表情包后,还亲自回复了。原话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现在很多人都没经历过饥荒,不知道饿的滋味,吃不饱饭可真的难受啊。
是的,吃不饱饭很难受。很多人生在95年或者00年以后,对贫穷、饥荒没有概念。
最近扶贫局《山海情》很火,看着剧中农村的贫穷,很多年轻人觉得夸张,但是这其实一点不夸张,当年一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说我们那里的情况,也许你们就知道了。
《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我家乡在皖北,一个很贫穷的县城,很贫穷的村庄里。
这里都是平原,每家也都有田地,人多地少,大概每人二亩多地吧。我们家七个人,奶奶、父母、三个姐姐和我。但是,由于我和三姐属于超生,算黑户,是没有土地的。所以,我们家只有五个人的地,也就十来亩。
我在家是老小,出生于年,和《山海情》的时间是同一个年代。那个年代,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呢?我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来说说。
先说吃的方面
我记事比较早,四五岁的经历,现在还有印象。
那个时候,吃的东西主要是馒头、喝饼(方言,就是死面饼),冬天我妈妈就擀面条、或者夹面鱼(用面搅和成粥状,然后往下倒的时候,用筷子沿着碗边划一下,出来的面块就像一条条小鱼,故名)吃。
家里吃不起米,顶多来人了才做米饭。在锅里做米饭,烧的火大一些,锅底会有烧*亮硬硬的米饭,撒上一点糖,就是我们自制的锅巴了。特别好吃,又甜又香。现在偶尔也会在电饭锅里这么做,可惜没有当年的感觉了。
要么就是吃红薯或者白薯,其中白薯多一些,要种很多,以前院子里会挖一个很大的地窖,里面放满了红薯、白薯、萝卜等等。有了地窖,这些食物不会冻坏,毕竟那时候真的很冷。
至于其他如小米粥、八宝粥、各种米,各种主食,当年都没有,或许城里有吧。
吃什么菜呢?这个我印象最深。要么就是黑菜(类似雪菜),要么就是地瓜(我们那里把土豆叫地瓜)。黑菜的菜叶子炒着吃,黑菜的根要腌着吃,过冬之前,我妈要腌一大缸的黑菜,不然不够吃,毕竟家里人多。
冬天吃黑菜,夏天吃地瓜。
地瓜产量高,种一畦地(二十公分宽,两三米长)就能收一口袋。我们家通常要种一大片地,然后收七八口袋地瓜,吃几个月的时间。地瓜丝、地瓜块、地瓜片、或者干脆烤地瓜……吃的够够的。
所以我上大学以后,最不喜欢吃土豆和雪菜,当年真是吃够了,到现在也不喜欢吃。我宁可吃酱,吃点辣椒。
平时没肉吃,有时候,看到家里猫逮个老鼠吃,也很羡慕它。
当然,偶尔也能吃到鱼肉,那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有时候农忙,我几个姑姑(她们住在城里,条件好一些)会带着菜来家里帮忙,那个时候就幸福了,因为不仅能轻松一些(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干农活了),还能吃到肉,还有水果可以吃。
平时吃不到水果,所以偶尔亲戚买了水果来,我妈要藏起来,每次都拿出一点来分给我们吃。有时候放着放着,她就忘了,臭了烂了才发现。可就是烂苹果,她也舍不得扔,把坏的部分去掉继续吃,哪怕只能吃一口,也不会扔掉。
家里以前种了一棵杏树,在屋外面。但是,每年等不到熟透,就要被人家摘完了。我们家只好提前摘下来,可是没熟透的杏儿真是酸。
隔壁家有一棵大桃树,每年能结很多桃子。有一年,村里几个调皮孩子去偷(桃树在墙边),结果一个孩子脚下打滑,手臂被墙头的碎玻璃块划伤了,流了好多血。这家人吓得不轻,后来就把桃树移到院子里面了。
零食嘛,也有,学校里面有个小卖部,有很多零食,老虎肉、唐僧肉、汽水、方便面……应有尽有。可是我没有钱,平时只能看看。
有一年,我偷了奶奶一块钱,买了一包方便面,那个滋味,至今还有印象,太好吃了。我舍不得一下都吃完,吃了三天,最后连作料包都舔干净了。后来偷钱被发现,被我妈揍了一顿,跪了半天搓衣板。
我一个发小,和他哥哥一起偷了十块钱,逍遥了好几天。后来很光荣地体验了“男女混合双打”,外加“门口跪搓衣板三日体验”,那几天下着雨呢,就在雨地里跪着。
十块钱,在当年是一笔巨款了。
我们吃的零食,很多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了。一些很细的玉米秆子,吃起来像是甘蔗;河里会长菱角(我们叫老菱菱),白嫩的果实,吃起来很甜,像红薯。春天槐树的槐花,吃起来淡淡的香甜;夏天桑树上有桑葚儿,黑色的最甜,红色的有点涩。巴根草的根也很甜,野草莓大人们说不能碰,有蛇爬过,可也有人尝。仙人掌上结的果实,小心剥开皮后,吃起来很像今天的火龙果。
再说穿的方面
我从小穿的衣服,都是我姐。毛衣、外套、裤子等等。直到上初二了,那时候我已经14岁了,还是穿着我姐的衣服,红的、蓝的、紫的……都是女孩子的颜色。为此,我还被同学们笑话了一个学期。
很多衣服都是我妈做的,布鞋、千层底、拖鞋、凉鞋等等。那时候穿的比较好的,是我姑姑买的,外面很硬,像是牛皮,可以防水、耐磨,能穿很久,我们都说是耐克鞋。
冬天的衣服,都是棉袄棉裤,穿起来很臃肿。没有裤袋,都是用皮筋系着。大概二年级的时候,棉裤的皮筋被我弄成了死疙瘩,最后尿裤子里了。好在棉裤很厚,外面看不出来,就这样焐到了下午放学回家。
那个时候,农村人基本上都不出门打工。村里有一个出门的,在义乌打工。每到过年,他就从外面回家,还带回来好多衣服,说是“故衣”。村里人当成宝贝,有的一块钱一件,或者三五块钱一件,大家都去抢着买。后来我们才知道,那都是旧衣服。
那个时候,衣服上打补丁都是常事儿。几家互相换衣服穿,也不是没有。大家都很穷,都是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
说说住的方面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墙茅草屋,屋子不大,门很窄,每次做饭都很呛人,因为烟出不去。后来我长大了,姐姐也都快成年了,家里不得不盖新房。借了三千块,盖了前屋和偏房,用了砖瓦,后来翻修过几次,这些房子现在我们还住着,有20多年了。
房子盖成后,几个瓦工还蹲在上面撒糖,我没抢到。
比起房子,床也是头疼的事。
一开始我和我爸妈挤在一张小床上,后来我长大了,必须得分床了。家里没床啊,单人的竹子床买不起。就是做一张床,也要很多钱呢。还是我爸有办法,家里一扇用不到的门,放在几块砖堆上,靠着墙,就成了简易的床。
你别说,睡在这样的硬板床上,比席梦思还舒服。
最后说用的方面
说起来你肯定不信,我都上学了,家里还用不起电。只能用简易的煤油灯,没有灯罩,就瓶子里放点油和一根灯芯而已。煤油灯不亮,而且还有“浓烟”,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一会儿工夫鼻孔都是黑色的。
再不然就是用蜡烛,蜡烛好一些,但是要花钱买,而且用不久。
夏天热的时候,我们才会用一会儿电,开风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用手摇扇,或者到外面睡觉,凉快一些但是蚊子多。
仲夏夜,晚上的星星很多很亮,薄雾带状的银河,也看的清清楚楚。偶尔还能看到快速移动的“星星”,我们会一起猜。是火箭,还是星星?是飞机还是外星人?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后来,我妈做了妇女主任,我姑姑为了沟通方便,出钱给我家装了一台座机,大概好几百块钱。村里人简直当成了宝贝,经常来看看,我和三姐也抢着接电话。
不过,大多数电话都是邻居的亲人朋友,要我们转告。后来,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有的还带了免提功能。
我五年级的时候吧,家里才有一台黑白电视,很小,只能收到中央台和我们县城的电视台。每次换台,都要捏着转,上面那个则是微调用。隔壁家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21寸吧,有遥控器,还有室外天线,能收到很多频道。就是在他家,我看了人生第一部动画片《啄木鸟伍迪》。
再以后,似乎还看过一个动画片,叫什么忘了。主角似乎是恐龙,每次飞的话会说一句“神气”,然后就冒着白烟起飞了。
上了初中以后,我才断断续续在学校食堂里,看过一点《数码宝贝》《虹猫蓝兔七侠传》《猫和老鼠》等。不怕你笑话,直到大学时,我还看动画呢,那会儿看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在手机里看的,集,我全看完了。
别说小学了,就是年上高中那会儿,班里也没几部手机。有一个同学家庭条件很好,用的是诺基亚,能看视频,我们都艳羡的不得了。直到高三毕业了,有几个同学才开始买手机,看的视频还是3gp格式。
小学的时候,家里还在用牛耕地,收麦子还要用镰刀割,麦秸秆还可以堆在路边。放学了,要么回家帮忙做饭烧锅,要么去割草喂牛,要么就是去拾麦穗,或者去河边扒拉,看看有没有废铁、废瓶子。
初高中上学放学,骑的是自行车,有些还是大杠;家里缝补衣服,修鞋,用的是缝纫机;玩的是卡片、火柴皮、摔泥巴、打弹球、滚铁环、老撬、八步丢砖头……下雪天就去麦地里追野兔、野鸡,虽然从来没捉到过,但是玩的高兴。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学费一百多,家里从来没能一次交齐,要么拖着,要么分好几次,那时候就怕老师问我什么时候交学费。
老百姓有钱吗?大多数都没有钱,还要欠债。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10岁。有一天听我妈和村里人聊天,聊着聊着,说到存款的事,大家都说没存到钱。其中一个人说,他家今年拾掇拾掇存了一万块钱,可把大家给羡慕坏了,虽然不如80年代万元户那么厉害,但在年的我们村里,也算是传奇了。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妈就把我爸臭骂一顿。
一些题外话吧
同样是那一年,我姐上高价师范,一年七八千学费,我妈借遍了亲戚朋友,还是差两千块钱。后面几年,她找不到工作,出去打工,结果被骗传销,我们家找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钱才把她救回来。
那几年,家里事情很多。
因为超生,我们家被罚了很多钱,我姐上高价、进传销也花了大几万;我二姐三姐初中毕业学手艺,又花了很多钱。到最后亲戚都不肯借钱了,怕我们家还不上。
为了让我姐安心,家里借钱办养鸡场,结果赔了精光。那一年对来说,很解馋,因为有鸡死了就会吃。不过,吃了几只鸡后就不敢吃了,那些鸡饲料里有激素吧,不久我就变声了,我三个姐吃了长胡须,哈哈。
反正日子挺难,过年了家里连块豆腐都没舍得买,每天就是吃黑菜,腌菜根。冬天洗澡都舍不得去澡堂,只能在家里烧水,弄一块布挡着,在大盆里倒满水,快速洗洗搓搓就上来。
年,非典爆发,村里人说橘子皮泡茶喝可以防止非典。就这样,我们家也没舍得买橘子。那一年,家里发大水,很多小麦都泡的出芽了。我们家也只能用发芽的麦子,磨成面粉做馒头吃,那个味道真不好吃。
普通人家或许会好些,他们家里孩子少,事情少,负担轻一些。但总体上来说,大家日子都很穷。
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那里才开始修水泥路,之前都是又窄又凹凸不平的土路。差不多年以后,大家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更多人出去打工了,自行车换了电瓶车,瓦房换成了平房、楼房,黑白诺基亚换了彩屏机,智能手机也越来越多了,座机淘汰了,也没人穿带着补丁的衣服了。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了三层楼,小汽车。
想想,其实发展也就是10余年的事儿。
地理学上有一条胡焕庸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块(尽管这是人口方面的划分,但我觉得经济方面同样适用)。我们皖北,好歹也是中原之地,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地带。可即便如此,90年代都很穷。想想同时期的西北地区,我相信跟我们那也差不多,或者还不如我们那里。
所以,《山海情》并没有夸大当时的穷,因为那个年代普遍都穷。
(注:所有图片都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