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尿素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效果惊人 [复制链接]

1#

尿素,这一含氮量高达46%的速溶性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得力助手,广泛应用于各类作物。然而,其利用率一直是个难题,通常仅有20%-30%左右,大部分尿素在施入土壤后因种种原因流失或挥发。这主要是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经脲酶水解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或被土壤胶体吸附。但在淹水环境或碱性土壤中,这些铵根离子易转化为氨气而挥发,同时,部分未被吸附的铵离子也会随水分渗入地下而流失。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探索出多种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叶面喷施。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种实用的叶面喷施配方:将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混合后一同喷施,这样不仅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尿素的流失与挥发。

叶面喷施尿素的方法

尿素,这种酰胺态氮肥,因其分子量小、能轻易穿越细胞膜而闻名。喷施后,它能够迅速进入叶片并参与各种代谢活动,仅需半小时即可被吸收并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显著提高利用率。试验证明,通过叶片喷施,尿素的利用率可高达70%-00%,远超土壤追施的效果。

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叶面喷施尿素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氮肥补充方式。它不仅能迅速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还能防止植株因脱肥或早衰而影响产量。

使用时机方面,作物在苗期、开花前期以及后期防早衰阶段对氮素的需求量最大,因此这些时期常被选为尿素喷施的关键时间点。选择在早上十点之前或傍晚进行喷施,并确保喷雾器喷头斜向上45度,以获得最佳的吸收效果。通常,每隔5天左右喷施一次即可满足作物的需求。

在配制方面,常用的喷施浓度为%-5%。具体来说,就是取-5千克尿素溶解在00千克水中。这个浓度范围可以根据作物种类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喷施效果最佳。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超过规定的浓度上限,以避免对作物造成损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尿素作为叶面肥使用时,某些情况下浓度需要略作调整。例如,在禾谷类作物上喷施时,浓度可控制在%-2%;而在蔬菜、瓜果上喷施时,浓度则应调整为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育苗期的幼苗上喷施尿素时,浓度必须严格控制不超过2%,以防止“烧苗”现象的发生。

此外,购买尿素产品时,务必查看包装上的缩二脲含量说明。如果缩二脲含量超过%,则该产品不得用于叶面喷施,以免造成肥害。同时,虽然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可以混用,但需注意随用随配,以确保肥料的有效性。磷酸二氢钾,这种富含磷和钾的肥料,对作物生长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加速作物体内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生成与运输,从而提升作物的代谢功能和养分供应,还能增加细胞内的可溶性糖和磷脂含量,进而降低细胞质冰点,增强作物的抗寒抗冻能力。此外,其含有的钾离子能提高细胞渗透性,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发挥抗旱作用。同时,磷酸二氢钾中的磷元素对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和花芽分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还能推动植株茎秆内纤维束的木质老化和体内化合物的转化,从而增强茎秆韧性和健壮度,提升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抗逆性。

磷酸二氢钾的使用时机非常灵活,几乎适用于作物整个生育期。在苗期,一般以05-%的浓度使用,以促进茎叶生长、根系发育和提苗壮棵。而在作物磷钾需求量高峰期的中后期(如花果期),其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加快花芽分化、预防早衰、促进早熟,还能显著增加产量、提升品质,使用浓度通常为2-3%。

当磷酸二氢钾与尿素结合使用时,更是能够同时为作物提供氮磷钾三种关键元素,有效补充开花等生理过程所消耗的营养。由于两者的吸收速度很快,尤其在作物根系吸收能力有限时,这种组合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它还能防止因氮肥过量导致的营养生长过旺和贪青晚熟等问题。

磷酸二氢钾与尿素在多种作物上的应用

对于葡萄、猕猴桃、火龙果、苹果、梨、柑橘等果树,一般在谢花座果后,通过喷洒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可以及时补充果树前期的营养消耗,减少因营养不足导致的生理性落果。在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适量补充这两种肥料,浓度通常控制在2%-3%,有助于果实的健康成长。

在番茄、辣椒、丝瓜、茄子、豆角等蔬菜的开花结果期,同样可以通过喷洒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来快速补充果实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落花落果现象,促进果实膨大,并防止植株早衰,从而提高产量。

对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在孕穗期和灌浆期,由于生殖生长旺盛,需要大量营养物质。此时,可以通过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来延缓叶片衰老,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在暴热天气或下雨前喷施,以免烧苗或损失肥分。喷施时间以每天清晨或午后为宜,且需要每隔7-0天喷施一次。此外,对于禾谷类作物或叶面光滑的作物,喷施时需要加入适量的粘着剂,以确保效果理想。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进行喷施,以避免对作物造成伤害。目前市场上磷酸二氢钾的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农民朋友们在选购时务必保持警惕,确保选购到纯正的产品。有关如何辨别真假磷酸二氢钾的方法,我们之前已经进行过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